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
遥闻齐鲁郊,谷麦等人长。
目营青岱云,足辞辽海霜。
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望。
春秋社燕雁,封泪远寄将。
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
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
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
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
桃花知我至,屋角舒红芳。
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
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
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
圣恩许归赎,携钱负橐囊。
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彷徨。
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
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
其儿知永绝,抱颈索我娘。
隋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
上堂辞舅姑,舅姑泪浪浪。
赠我菱花镜,遗我泥金箱。
赐我旧簪珥,包并罗衣裳。
好好作家去,永永无相忘。
后夫年正少,惭惨难禁当。
潜身匿邻舍,背树倚斜阳。
其妻径以去,绕陇过林塘。
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
儿啼父不寐,镫短夜何长。
还家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还家行》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通过叙述逃荒者归乡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一幅动荡时期的社会画卷。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时期著名的文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书、画均有较高成就,尤其以画竹闻名,被世人尊称为“板桥先生”。
- 创作特色:郑燮的诗歌多采用五言形式,风格质朴自然,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作品主题
- 社会现实:郑燮在《还家行》中描绘了战乱之后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 情感抒发:通过对逃荒者归乡过程的描写,郑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分离的哀伤之情。诗中的抒情性很强,感情起伏跌宕,引人共鸣。
- 艺术手法
- 叙事与抒情结合:郑燮在《还家行》中巧妙地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通过事件情节的变化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得整首诗既有故事性又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运用了自然景物如山川、草木等作为意象载体,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故乡、亲人以及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还家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后世评价:自《还家行》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对其评价甚高,普遍认为其诗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思想深度。
- 阅读体验
- 情感共鸣:读者在阅读《还家行》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以及对亲人离别的痛苦。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 艺术欣赏:郑燮在《还家行》中的诗艺技巧值得细细品鉴。他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
《还家行》不仅是一部描绘战争与社会变迁下普通人生活的诗歌,更是郑燮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它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的读者而言,《还家行》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