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行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
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
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
天荒虎不饥,旰人饲岩阻。
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
嗟予皮发焦,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
不堪充虎饿,虎亦弃不取。
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
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
路妇有同伴,怜而与之乳。
咽咽怀中声,咿咿口中语。
似欲呼爷娘,言笑令人楚。
千里山海关,万里辽阳戍。
严城啮夜星,村镫照秋浒。
长桥浮水面,风号浪偏怒。
欲渡不敢撄,桥滑足无屦。
前牵复后曳,一跌不复举。
过桥歇古庙,聒耳闻乡语。
妇人叙亲姻,男儿说门户。
欢言夜不眠,似欲忘愁苦。
未明复起行,霞光影踽踽。
边墙渐以南,黄沙浩无宇。
或云薛白衣,征辽从此去。
或云隋炀皇,高丽拜雄武。
初到若夙经,艰辛更谈古。
幸遇新主人,区脱与眠处。
长犁开古迹,春田耕细雨。
字牧马牛羊,斜阳谷量数。
身安心转悲,天南渺何许。
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逃荒行》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创作的五言古诗,写于1746年,当时由范县改任潍县。这首诗通过作者的个人遭遇和感受,描绘了当时潍县灾情的严重性及其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出任潍县知县。这一年,山东遭受严重灾害,大批农民因饥饿而逃荒。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郑板桥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深感痛心。他写下了这首《逃荒行》,以纪其悲状。

  2.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当时农民的悲惨生活和诗人的深刻同情。诗中“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孩子和妻子的惨状,令人动容。

  3. 历史影响:《逃荒行》在当时虽然不及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那样深刻,但在文字狱横行的时代背景下,敢于暴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尤为难得。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也反映了郑板桥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4. 文化价值: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逃荒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生活的描绘,它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反思现实。

《逃荒行》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和社会问题。郑板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