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烧灯节忆亲

烧灯节,回首记儿时。梨栗争分欢夜聚,鱼龙曼衍恣春嬉。快意恃亲慈。
今半老,鬓已减乌丝。懒看孩童贪戏弄,每逢节序总凝思。愁写忆亲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烧灯节忆亲》是由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郑元昭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记录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家庭情感。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郑元昭(1867.12-1943),字岚屏,福建福清人,是近代著名女诗人、女作家,被誉为“晚清民国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她与何振岱结为夫妇,并育有子女。郑元昭不仅是林则徐外曾孙女,还是何振岱室的女孙,她的家族背景赋予了她独特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背景。
  • 郑元昭的文学作品以诗词为主,其中包括《浣兰词》,展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在创作中,她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同时也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望江南·烧灯节忆亲》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佳作。
  1. 诗歌原文
  • 烧灯节,回首记儿时。梨栗争分欢夜聚,鱼龙曼衍恣春嬉。快意恃亲慈。今半老,鬓已减乌丝。懒看孩童贪戏弄,每逢节序总凝思。愁写忆亲词。
  1. 诗歌鉴赏
  • 《望江南·烧灯节忆亲》通过对烧灯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描述,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时光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诗中的“梨栗争分欢夜聚”,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在节日里兴奋而活跃的场景;“鱼龙曼衍恣春嬉”则反映了节日中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追忆上,而是转而表达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年迈生活状态的无奈。“今半老,鬓已减乌丝”一句,透露出作者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最后,“愁写忆亲词”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和对逝去亲情的哀伤。
  1. 艺术特色
  • 《望江南·烧灯节忆亲》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其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其次,该作品在构思上颇具匠心,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引出了对亲情的怀念。此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意味也十分丰富,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担忧,使得整首诗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望江南·烧灯节忆亲》不仅是郑元昭个人情感世界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的深刻反映。它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