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江上送季父半青北归

乍见各无语,相看泪满巾。
须眉经岁改,骨肉异乡亲。
老大仍为客,艰难累此身。
高堂有衰白,长日忆归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武昌江上送季父半青北归》是清代诗人刘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刘溱,字东山,江苏无锡人。他生活在清乾隆年间,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受后世推崇。
  1. 诗歌原文
  • 乍见各无语,相看泪满巾。
  • 须眉经岁改,骨肉异乡亲。
  • 老大仍为客,艰难累此身。
  • 高堂有衰白,长日忆归人。
  • (注:以上内容根据网络信息整理,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文献或诗词集)
  1. 诗歌鉴赏
  • 首联“乍见各无语,相看泪满巾”:诗人在初见面时沉默不语,彼此凝视间不禁泪水盈巾。这一细节描写传达了深深的不舍与哀愁,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颔联“须眉经岁改,骨肉异乡亲”:岁月流转,须眉皆已改变,尽管身处异地却倍感亲近。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距离带来的隔阂,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 颈联“老大仍为客,艰难累此身”:诗人年老仍客居他乡,生活充满艰辛。这句诗揭示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及其对人生无奈的感慨。
  • 尾联“高堂有衰白,长日忆归人”:家中的老母已经苍老,每日长日里都在怀念远行的游子。这不仅展现了家人的担忧和期盼,也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愧疚。

《武昌江上送季父半青北归》作为清代诗人刘溱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