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二日,喜得芷公书。
末附逸叟什,为我遭盗吁。
我盗犹有道,不掠衣与襦。
但取阿堵物,迹与叟盗殊。
叟劫同洗髓,竭泽苦鱼无。
我劫只此耳,幸未罄吾庐。
贤宰法如山,捕得即骈诛。
军法安可玩,巧托适自愚。
刑乱用重典,止辟自良图。
所伤性命重,盗岂异发肤。
坐此非分财,竟丧七尺躯。
报赃诚过计,二百亦区区。
既往不可咎,终夜目长盱。
予家被盗芷公书来慰问并录示逸叟诗书此奉答
介绍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王宠所作的《答芷公》。王宠(1494年-1533年),字仲美,一字损之,号雅宜山人,世称“王雅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予家被盗,芷公书来慰问并录示逸叟诗书此奉答
余有小疾,不欲以烦左右。
然闻诸友朋,时相过访,意甚不乐,因出一诗以报。
若曰:吾生也幸,而不幸也幸;吾贫也幸,而不幸也贫;吾病也幸,而不幸也病。
吾死也幸,而不幸也死。
吾幸而不幸者也!
夫岂独予哉!
予之不幸者有二焉:
一曰,身之不能自全。
二曰,心之无所归着。
身之不能自全,则常恐其有所失也。
身之既失矣,则其心无所归,而亦将无所用。
心之无所归,则常恐其有所溺也。
身之既失矣,则其心无所用,而亦且无所寄。
故吾尝自念也:凡吾所以能自安者,皆天之福也。
而吾不幸无福以享之,而反以此累吾心,吾何可奈何?
吾又尝自念也:凡吾所以能自适者,皆天之惠也。
而吾不幸无惠以济我,而反以此累吾事,吾何可奈何?
吾又尝自念也:凡吾所以能自得者,皆天之厚也。
而吾不幸无厚以养我,而反以自累吾身,吾何可奈何?
吾于是乎始知:吾生之不幸也。
吾幸而有诗,以寓吾悲;吾又有书,以见诸友之忧。
书之为言述也,诗之为言志也。
志之于诗,犹言之于志。
志之所以不遂,诗之所以不工。
吾惧夫志不遂者之诗,必不如吾之不工。
吾惧夫诗不工者之志,必不逮吾之不遂。
吾虽不遂,而志固不怠;吾虽不工,而诗固不懈。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
吾惧夫志且怠者之诗,必不逮吾之不怠;吾惧夫诗且弛者之志,必不逮吾之大弛。
是以勤于诗而不怠于诗,勤于志而不弛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