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须归土,来分木渎山。
离魂伤若女,掩坎变衰颜。
湖海聊漂泊,彭殇亦等闲。
有谁观季札,左袒便东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骨肉须归土,来分木渎山。
离魂伤若女,掩坎变衰颜。
湖海聊漂泊,彭殇亦等闲。
有谁观季札,左袒便东还。
《九月二十四日葬弥明于苏州木渎米斗山》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外交家。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直至湖南布政使等职。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而不失细腻,既有壮阔的人生感慨,又不乏对生死哲理的深沉思考。
《九月二十四日葬弥明于苏州木渎米斗山》一诗,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波动以及他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诗中的“骨肉须归土”一句,寓意了对死者回归自然的渴望与尊敬。同时,“来分木渎山”暗示了墓地的选择与风水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墓地选址的重视。
郑孝胥的《九月二十四日葬弥明于苏州木渎米斗山》不仅是一首表达哀悼之情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思考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生死时的心态,以及他们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寄托哀思、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