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向何处,长空月皎然。
浮云宁易世,人意自弥天。
树影深遮寺,钟声苦破眠。
酣嬉不归者,真比独居贤。
七月十八夜舍饭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月十八夜舍饭寺》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在舍饭寺中观雷、赏月和听钟的情景。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以雷电开始描写,表现了自然力量的壮观与不可捉摸。接着,诗人转向对夜空中皎洁明月的描写,通过“长空月皎然”这一形象的表达,传达出夜晚的宁静与美丽。然而,诗中的浮云并未被这种美景所迷惑,而是继续存在,暗示着世事的变迁和无常。随后,诗人的视线转移到了寺庙上,树影深遮寺的景象,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静谧的气息。而钟声的响起,虽然打破了这份宁静,却也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对那些沉迷于欢愉却未归的人的反讽,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孤独者的同情。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例如,雷电象征着自然界的不期而至的变故,长空月皎然则代表了宁静而高远的美。树影深遮寺以及钟声苦破眠,则是通过具象的画面,加深了读者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两句中的“酣嬉不归者”,不仅指代了现实中的人们,也隐喻了那些追求享乐而不顾及责任的人。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郑孝胥通过寥寥数语,就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哲思。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七月十八夜舍饭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的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郑孝胥的文学才华及其对人生、自然的深刻认识。无论是对自然美的追求,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都让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