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向何处,长空月皎然。
浮云宁易世,人意自弥天。
树影深遮寺,钟声苦破眠。
酣嬉不归者,真比独居贤。

注释:

雷电向何处,长空月皎然。

浮云宁易世,人意自弥天。

树影深遮寺,钟声苦破眠。

酣嬉不归者,真比独居贤。

赏析:

七月十八夜舍饭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赴荆州途中。张九龄以“道徒”自称,故其诗多有佛家语。

“七月十八夜舍饭寺”,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张九龄曾作《感遇》组诗一百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诗中描写了作者在舍饭寺过夜的所见所闻。

第一联:“雷电向何处?长空月皎然。”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篇哲理散文。“雷电向何处?”这是说天地间的雷霆和闪电从哪里发出?这一句问得十分突兀,但却发人深思,让人不禁要去寻找答案。而答案就在第二句里:“长空月皎然。”原来,雷霆和闪电是从长空的明月发出的。这两句诗将宇宙间最宏伟、最神秘的自然现象写得形象生动,使人感到既新奇又神秘。

第二联:“浮云宁易世,人意自弥天。”这是说天上的浮云,是不会因朝代更替而改变的;人们的心意却是无穷无尽的。这里的“浮云”“人意”都是比喻,暗指政治上的得失成败。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变幻无常的看法和感慨。

第三联:“树影深遮寺,钟声苦破眠。”这是一幅静谧的夜景图:深夜时分,树木的影子深深地遮住了寺庙,而寺庙里悠扬的钟声却把人吵醒了。这里的“树影”“钟声”都是听觉形象,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热闹的夜晚景象。

第四联:“酣嬉不归者,真比独居贤。”这是说那些沉迷于欢乐而不能自制的人,比起那些独自居住在山中的人还要贤能。这里的“酣嬉”指的是沉溺于享乐而不能自拔,“独居贤”则是形容隐居山林的人品德高尚。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咏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政治变幻无常的看法和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咏物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