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八夜

夜起久成癖,晦明观吐吞。
苦寒知月味,衔恨敛霜魂。
衾影曾何愧,荆凡定孰存?
恶声闻最熟,不必蹴刘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一月十八夜》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体现了他对夜晚的深刻感受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郑孝胥是清末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特定夜晚的心境变化。从“夜起久成癖”可以感受到诗人因夜而兴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或癖好,这种习惯使得他能够更深入地观察和体验夜晚的变化和美感。而“晦明观吐吞”可能意味着在昏暗与明亮的交替中,诗人观察到了月亮的形态和气息。这种观察不仅局限于物理层面的月亮,还扩展到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苦寒知月味,衔恨敛霜魂”描绘了月光给诗人带来的寒冷感及其带来的深沉情感。这里的“苦寒”不仅是对天气的描述,更是一种象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或哀愁。同时,“衔恨敛霜魂”则进一步强调了月光如何触动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其仿佛被霜冻所冻结,反映出诗人对某种情感状态的深刻体验和强烈反应。

“衾影曾何愧,荆凡定孰存?”这句诗可能是诗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质疑。在这里,“衾影”可能指的是床榻的影子,象征着个人的存在和存在感。而“荆凡”可能是指平凡的人或事,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可能在寻求一个答案:在这样的夜晚,他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他的行为是否值得。这种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探索,是许多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也是诗歌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

《十一月十八夜》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通过郑孝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示了夜晚的美以及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