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五日内务府夜直

初月犹依魄,虚衙欲敛阴。
星河天脉脉,宫禁夜沈沈。
曙意鸦先觉,忧端蝶独寻。
宁知将压喻,未尽杞人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月初五日内务府夜直》是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郑孝胥作为文人的才情与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国家大事。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以举人身份参加科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直至湖南布政使等职。
  1. 诗歌原文
    初月犹依魄,虚衙欲敛阴。星河天脉脉,宫禁夜沈沈。曙意鸦先觉,忧端蝶独寻。宁知将压喻,未尽杞人心。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初月犹依魄”和“虚衙欲敛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通过初月的明亮与衙署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星河天脉脉”则进一步拓展了这种静谧感,给人以宇宙无限之感。
  • 象征意味:首联中的“初月”与尾联的“未尽杞人心”之间有着微妙的象征联系,初月象征着希望与清明,而未尽的杞人之心事则暗示着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着诗人对国家大事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从首句的“初月犹依魄”到尾句的“未尽杞人心”,诗人的情感从平静转向深沉,反映了其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1. 社会背景
  •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面临重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孝胥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和对家国未来的忧虑。
  1. 文化价值
  • 《二月初五日内务府夜直》不仅是郑孝胥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中国近现代诗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创新运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郑孝胥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月初五日内务府夜直》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近现代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