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三日入都居贤良寺

前朝梦断十三秋,阙下车声在枕头。
胡骑黄巾归稗史,刘郎道士各山邱。
自残母子恩同尽,永诀君臣恨未休。
身似铜仙携盘去,回看铅水泪难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月二十三日入都居贤良寺》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心情。诗中的“贤良寺”是位于紫禁城不远的一个寺庙,前身曾是怡亲王允祥的王府。1755年,雍正皇帝根据允祥的遗愿将其改为寺庙,并赐名为“贤良寺”。

诗的前两句“前朝梦断十三秋,阙下车声在枕头。”描述了诗人对于前朝往事的回忆,以及听到车马声联想到自己即将离开京城的情景。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过去辉煌与现实无奈的深刻感受。第三句“胡骑黄巾归稗史,刘郎道士各山邱。”则转向现实,描绘了胡人骑兵和黄巾贼的混乱情景,同时用“刘郎道士各山邱”来比喻那些已经离去或隐退的人物,表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之作,它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通过对郑孝胥及其时代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