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都车中和病山韵

闻命须为岁暮行,敢辞风雪犯峥嵘。
喑呜朔吹车初发,浩荡江声夜欲明。
忧患万端天正醉,蹉跎一老世方轻。
病山此作增人气,众浊何妨号独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入都车中和病山韵》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
  • 基本信息: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生于1860年。郑孝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曾担任日本各地领事和湖南布政使等职。他的文学成就颇高,有《海藏楼诗》流传于世。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光绪八年(1882),正值其仕途早期,面对国家的变革和个人的命运,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
  1. 诗词原文
    闻命须为岁暮行,敢辞风雪犯峥嵘。
    喑呜朔吹车初发,浩荡江声夜欲明。
    忧患万端天正醉,蹉跎一老世方轻。
    病山此作增人气,众浊何妨号独清。

  2.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郑孝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中的“敢辞风雪犯峥嵘”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而“众浊何妨号独清”则反映了他追求个性独立和清新脱俗的人生态度。
  • 艺术手法:在艺术上,郑孝胥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喑呜朔吹车初发”,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如“浩荡江声夜欲明”,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1. 历史影响
  • 后世评价:《入都车中和病山韵》不仅展示了郑孝胥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艺,还成为研究晚清时期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许多学者引用和研究。
  • 文化价值:作为清末文人的代表之作,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解读
  • 现实意义: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郑孝胥的这首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现代人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面对社会的复杂多变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判断力。
  • 启示作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启迪人们珍惜时间、珍惜机遇,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尊重。

《入都车中和病山韵》是一首富有哲理、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郑孝胥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知识分子的心声。这首诗不仅是研究晚清文人思想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也是当代人理解和借鉴历史文化、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教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