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日曹纕蘅向仲坚邀至灵光寺登高

白日销沉兵气昏,漫持热泪洒中原。
燕辽一战民应尽,江海横流溺岂援。
玉貌无求犹不去,西山始到欲何言。
残年残世还相对,便乞馀杯酹断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九日曹纕蘅向仲坚邀至灵光寺登高》是一首由郑孝胥创作的古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仕至湖南布政使等。有《海藏楼诗》。

  2. 诗词原文及译文
    白日销沈兵气昏,漫持热泪洒中原。
    燕辽一战民应尽,江海横流溺岂援。
    玉貌无求犹不去,西山始到欲何言。
    残年残世还相对,便乞馀杯酹断魂。

  3.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诗人郑孝胥被邀请前往灵光寺登高赏菊。在登高过程中,他回顾了过去的战争和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

  4. 诗词鉴赏:郑孝胥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白日销沈兵气昏”形容战乱带来的混乱与绝望,“燕辽一战民应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的摧残,“玉貌无求犹不去”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坚持与不屈。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5. 诗歌结构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首句“白日销沈兵气昏”直接点明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漫持热泪洒中原”通过泪水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痛和对国家的忧虑;第三句“燕辽一战民应尽”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而第四句“江海横流溺岂援”则以自然界的河流来象征国家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最后一句“便乞馀杯酹断魂”则是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和坚定的决心。

《重九日曹纕蘅向仲坚邀至灵光寺登高》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郑孝胥的思想情感以及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珍视和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