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君庸自青榭诗

西山驻跸想当时,处处园林竟付谁?
万寿玉泉虽仅在,元都紫陌已来迟。
坐君水榭饶诗趣,对我宫墙奈酒悲。
怀玉名亭应最称,相看被褐志难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卓君庸自青榭诗》是郑孝胥的一首诗,诗人以西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园林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简介: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和外交官。他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并仕至湖南布政使等职,在政治与文学上均有卓越贡献。其作品《海藏楼诗》广受好评,而《卓君庸自青榭诗》则是他在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2. 诗歌原文及解析:《卓君庸自青榭诗》,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深沉思考。首句“西山驻跸想当时”便引领读者进入诗人的记忆深处,西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载体,也是文人雅集的地点。接下来的句子“处处园林竟付谁?”则表达了对园林消逝的无奈与惋惜。紧接着的“万寿玉泉虽仅在”,暗示着虽然美好但已不复存在的昔日繁华。“元都紫陌已来迟”则透露出时光流转的无奈和遗憾。最后两句“坐君水榭饶诗趣,对我宫墙奈酒悲”则反映了诗人身处异乡时的孤独与愁绪,以及面对故土时的复杂心情。整体来看,此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折射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3. 艺术特色:《卓君庸自青榭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诗人采用了建除体的创作手法,这种体裁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少见,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其次,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水榭”、“宫墙”、“园林”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此外,诗人在诗句的安排上也颇见匠心,如将“万寿玉泉”与“元都紫陌”相对照,既突出了两者的差异,又隐含了时代的变迁。最后,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做到了含蓄而深远,如“坐君水榭饶诗趣,对我宫墙奈酒悲”一句,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又透露出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
  4.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末至民国时期,这是一个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文化的冲突,无不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的情感波动。
  5. 文学价值:《卓君庸自青榭诗》作为郑孝胥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是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

《卓君庸自青榭诗》不仅是郑孝胥晚年创作的杰作,也是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深思,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