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没楼台海气荒,倚阑犹及送残阳。
碧云合处灯初上,秋思来时袂已凉。
攀塔叫天天亦醉,促弦鸣夜夜非长。
人间那得安心地,才信人间是异乡。
偕郭侗伯周立之郭筱麓登中原高台
介绍
《偕郭侗伯周立之郭筱麓登中原高台》是一首清末诗人郑孝胥创作的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郑孝胥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而且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包括离别、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
郑孝胥作为近现代诗人,其诗歌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与社会风貌。《偕郭侗伯周立之郭筱麓登中原高台》便是这样一首诗。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描写的是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诗人在黄昏时分登上了中原的高台,目睹了海气渐散、楼台消逝的景象。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同时也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诗中“倚阑犹及送残阳”一句,透露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绪。诗人站在高处,目送着夕阳西下,心中不禁涌起对即将离去之人的留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古代文人中并不罕见,常常是离别前的一种常见心态。
诗中的“碧云合处灯初上,秋思来时袂已凉”则进一步描绘了夜色中的场景。随着天边的云层逐渐聚拢,灯火开始点亮,秋天的凉意也伴随着思绪而来,使得原本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几分哀愁。这几句通过视觉和感觉的双重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开阔又感伤的艺术空间。
诗中的“人间那得安心地,才信人间是异乡”反映出诗人对当前生活环境的深刻感受。他可能在思考人类在面对自然和宇宙的广阔时,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使读者对诗人的处境产生了共鸣。
郑孝胥在创作这首诗时,还可能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郑孝胥身处这一历史阶段,其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个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可能试图表达自己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
《偕郭侗伯周立之郭筱麓登中原高台》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清末社会的风貌,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