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子空期生死地,漫漫长夜几时明。
心声只觉词弥苦,天意谁言乱渐平。
从老得衰才既尽,再兴一姓志难成。
佣书卖卜真同调,末路聊堪小技名。
和胡琴初归计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胡琴初归计韵》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深入了解。
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仕至湖南布政使等职。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郑孝胥在晚清时期活跃于诗坛,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和胡琴初归计韵》的内容涉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诗句“置子空期生死地,漫漫长夜几时明”表达了一种对未来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同时,“心声祇觉词弥苦,天意谁言乱渐平”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困惑,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动荡不安的忧虑。
从艺术角度来看,《和胡琴初归计韵》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情感,体现了清末民初文人的精神风貌。特别是结尾两句“佣书卖卜真同调,末路聊堪小技名”,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人生态度。
《和胡琴初归计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是郑孝胥诗歌创作中的一部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出现填补了清代诗歌研究的空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文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重要资料。
《和胡琴初归计韵》是郑孝胥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对于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深入研究这首诗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