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绵侠营故居

此地沉吟梦几场,最难消遣是斜阳。
濠堂已逐荒烟散,却认钟山作故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绵侠营故居》是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其赏析:

  1. 诗歌原文
    此地沉吟梦几场,
    最难消遣是斜阳。
    濠堂已逐荒烟散,
    却认钟山作故乡。

  2. 作者简介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太夷,号苏龛,又号海藏,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他是光绪八年(1882)的举人,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等职,最终仕至湖南布政使。郑氏在文学上亦有所建树,有《海藏楼诗》传世,展现了他的才情与抱负。

  3. 作品鉴赏

  • 首两句“此地沉吟梦几场,最难消遣是斜阳”描绘了诗人在这片故居所引发的无限感慨与回忆,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思和对现实无法排遣的忧愁。这里的“斜阳”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心境的象征,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 “濠堂已逐荒烟散,却认钟山作故乡”反映了诗人面对故居荒废后的无奈与失落。尽管物是人非,诗人却依然选择将其视作自己的故乡。这里的“认”字用得巧妙,不仅体现了他对故土的深情,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情怀,将个人的悲欢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1. 背景与影响
    作为清末民初的文人,郑孝胥的生活与创作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文化转型。在艺术成就上,郑孝胥的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后世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文本资料。

《过绵侠营故居》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郑孝胥对历史、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末年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氛围,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传统与变革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