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定林观乾道题名

定林亦何有,惟有石嶕峣。
孤泉涩不驶,灌莽围岩腰。
残寺久难兴,败墙土犹焦。
俗僧赞佛力,诳语空哓哓。
那知记名迹,盛述蛇与猫。
我怀临川翁,松岑寄寂寥。
穿云复涉水,独往不可招。
高躅纵莫寻,神理固非遥。
清咏入山骨,历劫元未销。
空山一怅望,悽怆心潜摇。
猗嗟此何世,仰睇仍层霄。
题名从剑南,终觉习气饶。
光绪视乾道,后来论宜昭。
相牵返城郭,酷日愁山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定林观乾道题名》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以下将详细解读此诗: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是晚清著名的文人和学者。光绪八年(1882年),他成为举人,并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最终在湖南布政使任上退休。
  • 诗歌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据内容分析,可能是在光绪年间或更早,诗人在游历定林时即兴所做。
  • 历史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变革期,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冲击使得传统与现代产生了冲突,而郑孝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和批评。
  1. 诗歌原文
  • 孤泉涩不驶,灌莽围岩腰。残寺久难兴,败墙土犹焦。俗僧赞佛力,诳语空哓哓。那知记名迹,盛述蛇与猫。我怀临川翁,松岑寄寂寥。穿云复涉水,独往不可招。高躅纵莫寻,神理固非遥。清咏入山骨,历劫元未销。
  1. 诗歌解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的“孤泉涩不驶”形容泉水虽清澈却难以流动;“灌莽围岩腰”则描绘出山林中草木丛生,岩石被植被环绕的景象。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 社会现象反映:诗中的“俗僧赞佛力,诳语空哓哓”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僧侣过分宣扬佛法,而实际上却是空洞无物的教条。这反映出诗人对当时宗教界商业化、迷信化倾向的批评。
  • 个人情感表达:诗的最后一部分“我怀临川翁,松岑寄寂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这里的“临川翁”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而“松岑”则指代山林中的松树和山石,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然、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郑孝胥在诗中使用了诸多生动的意象,如“孤泉”、“灌莽”、“残寺”、“败墙”等,这些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富含深意。它们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风格:郑孝胥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文学的创新。这种风格既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他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追求。
  1. 历史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清末文人,郑孝胥的作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文环境。
  • 文化传承:郑孝胥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他借助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表达了他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感悟。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游定林观乾道题名》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更是一幅描绘自然风光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画面。它不仅反映了郑孝胥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