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破资格,不忽一士微。
何来江南丞,是日登丹墀。
晓色丽禁闼,流光度罘罳。
内官肃前导,屏气当帘帷。
大哉本朝法,独对无所疑。
榻前咫尺地,君臣义在兹。
天容何清耸,尧颡高嶷嶷。
咨汝应尽言,愀然闻累欷。
于时实忘身,长跽纷陈辞。
臣闻立国本,有备乃不危。
积弱非一朝,无兵绝难支。
愿言示所急,举国知所归。
以我亿兆人,溃此千万围。
致死而后生,其端自毫厘。
士夫躬为倡,事实不可迟。
祸来侔丘山,甫去皆燕嬉。
初无忧患情,何从振其衰?
所陈第一义,舍是非臣知。
忠愤见声色,封章出诸怀。
上意为之动,引手受所赍。
再拜奉身退,踟蹰独含悽。
耿耿宫烛光,摇摇在心脾。
七月二十日召对纪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月二十日召对纪恩》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创作的一篇骈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唐穆宗时期被召回长安参加廷试,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故事。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考试前的紧张和期待,以及考试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文章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紧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在考试前的准备情况,包括对试题的熟悉程度、对考试流程的了解等。这种准备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也展现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在考试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将考试中的紧张气氛、自己的表现以及对手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也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文章以作者的成功和喜悦作为结尾,既展现了他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整篇文章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的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