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荆宜施道俞君实解官归养

去官信为乐,见亲方是归。
焉能视日月,荏苒辞庭闱。
俞公仁甚勇,所学在不欺。
拂衣谁得止,神助非人为。
万众惜其去,临岐惟一挥。
夺得尘中身,还为䣛下儿。
我心怀寸忠,自放汉水湄。
为忠不如孝,嗟公遂其私。
虞山有国老,憔悴想霜髭。
未可闻此语,凭公寄我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荆宜施道俞君实解官归养”是近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仕途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解官归养现象的复杂态度。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

  1. 创作背景:郑孝胥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人,他在光緒八年(1882年)考取举人,随后在湖南布政使等职务上任职,并曾在日本各地担任领事、总领事等职。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和文学成就,而《送荆宜施道俞君实解官归养》便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此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晚清时期官场的动荡和社会变迁。

  2. 作品原文:去官信为乐,见亲方是归。焉能视日月,荏苒辞庭闱。俞公仁甚勇,所学在不欺。拂衣谁得止,神助非人为。万众惜其去,临岐惟一挥。夺得尘中身,还为䣛下儿。我心怀寸忠,自放汉水湄。为忠不如孝,嗟公遂其私。虞山有国老,憔悴想霜髭。未可闻此语,凭公寄我思。

  3. 思想情感:郑孝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解官归养现象的个人见解和情感态度。他认为,卸任官职本身是一种快乐,能够回家见亲人才是最大的幸福。诗中的“焉能视日月,荏苒辞庭闱”透露出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由的心态。同时,诗人对俞君实的称赞也反映了他尊重知识分子的精神品质以及对不欺行为的坚持。

  4.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送荆宜施道俞君实解官归养》不仅是郑孝胥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思和传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解官归养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郑孝胥的作品则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思考这一现象的文化视角。

《送荆宜施道俞君实解官归养》不仅展示了郑孝胥丰富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政治和理想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