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观武建军合操

妄人轻召兵,败绩坐不教。
十年未可复,士气太凋耗。
此军何所用,身手好年少。
谁能结以恩,汤火岂难蹈?
悽伤就步伐,悲愤入腾趠。
庶几哀者徒,免为敌人笑。
尚书气不馁,勍略被将校。
胡为致词客,戎幕议增灶。
何当出短歌,传诵遍营哨。
居然怀国耻,收取毛锥效。
角声尚盈耳,旗影山椒绕。
水落舟更迟,横江怜晚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江观武建军合操》是清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军队的状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渡江观武建军合操》的作者是郑孝胥,他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2. 诗歌内容:诗中描述了妄人轻召兵导致的军队失败,十年未可复,士气太凋耗。此军何所用,身手好年少。谁能结以恩,汤火岂难蹈?悽伤就步伐,悲愤入腾趠。庶几哀者徒,免为敌人笑。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军队状况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3. 艺术风格:《渡江观武建军合操》采用古风的形式写成,语言精炼,情感真挚。通过对战场景象的描述和士兵情绪的刻画,展现了一幅清末近现代初中国军队的风貌。
  4. 历史意义:在历史上,郑孝胥是伪满洲国的国务院总理,他在任期间参与了多起政治事件,包括建立伪满洲国。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5.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渡江观武建军合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还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渡江观武建军合操》不仅是郑孝胥个人的文学创作,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文学对于记录和反映历史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