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高峰烟霞洞东坡尝游处也寺僧刻岩石为财神汤蛰仙斥之易刻坡像杭人遂题之曰苏龛蛰仙以书报余且属作诗

湖山多胜处,名迹谁能辨?
南峰公再游,清浊遂一换。
凛然执议力,岩石亦革面。
奎宿招以来,钱神俄自窜。
逐贫与送穷,杨韩弄其翰。
今君亦有逐,二子当惊惋。
平生吾东坡,异代独眷眷。
敢怀争墩意,易此执鞭愿。
他年身将隐,姓名应已变。
洞口扫花人,安知即风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杭州南高峰烟霞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东坡)的游历之地。他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曾游览此洞,并留下了著名的《游南高峰题壁诗》。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朝辞西湖采芙蓉  
夜宿南高峰下庵  
初到西亭如旧识  
忽惊春色满林塘  
  
坐中三客皆我友  
饮罢一觞还放浪  
不知今夕何年月  
何处飞来天雪花  

诗中描绘了作者从西湖到南高峰的旅途经历和所见所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苏轼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关于“苏龛”这一称呼,它是南宋时人汤蛰仙对苏轼在南高峰留下的岩石刻像的称谓。这个名称可能源自苏轼在一次游历中发现了一个形状奇特的岩石,便将其刻成像,并将其命名为“东坡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轼,便将这个岩石刻像称为“苏龛”。

这首诗和“苏龛”这两个名字都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反映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风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