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苦热述事

古称愚黔首,亦曰毒天下。
此策今不用,科举宜可罢。
陶公论未竟,已遭肉食骂。
驱之侥幸途,风俗焉得化?
矧兹灾流行,秋暑酷于夏。
万人在狴犴,僵仆相枕藉。
疫来犹防之,何故反见迓?
区区鼠且腐,岂足鹓雏吓。
更莫嘲陈生,逃威入鸥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苦热述事》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反映晚清时期社会矛盾和百姓疾苦的诗作。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的诗人、学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晚清时期,作者目睹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社会不公的现象,通过对中秋时节的酷热天气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

《中秋苦热述事》中的“古称愚黔首,亦曰毒天下”直接点明了一个历史时期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这里的“愚黔首”指的是愚昧无知的百姓,而“毒天下”则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与无能,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诗中通过对比“陶公论未竟,已遭肉食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这里的“陶公”指的可能是古代的某位有识之士,他的理论或主张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反而遭受上层统治者的非议与打压。这反映了郑孝胥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诗中描述了民众在大暑期间的悲惨境遇,如“万人在狴犴,僵仆相枕藉”,“狴犴”在古代神话中是指一种猛兽,用以比喻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不安。民众在这种高温天气下仍然被迫聚集在一起,形容他们因炎热而死亡或病倒的景象。

郑孝胥在诗中提出了对科举制度的看法,认为它不应该继续存在下去。他批评了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实际才干的培养,使得很多有才能的人被埋没,并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中秋苦热述事》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郑孝胥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通过对传统科举制度的批评,反映了作者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郑孝胥个人的政治理念,同时也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