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感事

海泣江愁殊草草,楚叟联翩乞娱老。
养兵成贼二十年,半壁东南看摧倒。
南流湘水北流淮,萧娘吕姥真驽骀。
家居正落纤儿手,逋客空兴庾信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感事》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感的诗作。以下是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郑孝胥是清朝晚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字太夷,号苏戡。他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郑孝胥在仕途上经历了从日本各地领事到湖南布政使等一系列职位的变迁,其丰富的政治经历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2. 诗词原文:海泣江愁殊草草,楚叟联翩乞娱老。养兵成贼二十年,半壁东南看摧倒。南流湘水北流淮,萧娘吕姥真驽骀。家居正落纤儿手,逋客空兴庾信哀…
  3. 诗歌内容:《金陵感事》表达了诗人对南京(古称金陵)历史的深厚感慨。诗中描绘了长江之水与黄河相似地汹涌,表达了一种悲愤和无奈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如楚叟、庾信等,表达了对英雄逝去、国破家亡的哀悼。最后诗人以“萧娘吕姥真驽骀”作为反讽,暗指那些无能的人也像萧娘吕姥一样,无法承担重任,只能苟且偷生。
  4. 艺术特色:《金陵感事》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场景之中。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富有诗意。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5. 文化价值:《金陵感事》不仅是郑孝胥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国家的忧虑与担当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悲剧美学。这首诗对于研究清代文人的思想观念以及中国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陵感事》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郑孝胥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印记和文化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