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归篇七月十六日作

士人坐为仕宦牵,出疆载质可笑人。
毕生号呼冒忧患,苦用志业戕天真。
十年养气如磨剑,正欲一斩世事缠。
玉人雕斫岂受教,服膺孟氏在此言。
荷戈戍边非所学,事急无人谬使前。
来时斗米值千钱,今日郊原闻管弦。
举头秋月三回圆,知我怀归心勃然。
欲去则去谁能援,黄鹘身微亦摩天。
回看帝座黯孤悬,江湖揽袂空汍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归篇七月十六日作》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矛盾心态,既有对仕宦生涯的无奈,又有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从诗歌内容来看,郑孝胥在诗中表达了士人被仕宦牵绊的痛苦,以及为了理想付出巨大代价的悲哀。他通过“毕生号呼冒忧患,苦用志业戕天真”等句子,展现了其一生为理想奋斗却最终牺牲了本真自我的状态。此外,他还表达了对于出疆之人的嘲笑,以及对孟氏思想的赞同,认为玉人雕斲非所学,服膺孟氏在此言。

诗歌中充满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例如,“十年养气如磨剑,正欲一斩世事缠”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也暗示了他对于改变现状、斩断世俗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荷戈戍边非所学,事急无人谬使前”反映了他在国家危机时刻,被迫应征出征的无奈与悲壮。而“回看帝座黯孤悬,江湖揽袂空汍澜”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失望和对理想归宿的追求。

《怀归篇》不仅是郑孝胥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遭遇的反映。郑孝胥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对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强调,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题意蕴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都值得深入探讨。

《怀归篇七月十六日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郑孝胥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