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嗟

丈夫行藏不自主,坐使儿女悲别离。心知世事绝难挽,拂衣当去何迟迟。
龙州北望山参差,双溪合流来贯之,一雨三日溪愈驰。
扁舟散发赴所期,君可去矣今其时。神色惝恍行水湄,溪山笑人留何为。
彼留子嗟何人斯,嗟非吾徒谓我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子嗟》是一首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诗。该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

从创作背景来看,郑孝胥是一位具有丰富经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例如,《子嗟》中的“丈夫行藏不自主,坐使儿女悲别离”一句,就反映了郑孝胥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对家庭的影响,以及他对于命运无常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种深入骨髓的感慨和思考,使得《子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和个体经验的总结。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子嗟》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如“世事”、“心知”等具象化,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同时,诗歌的结构也极具层次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空间。

从主题思想上来看,《子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共同情感的作品。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提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这种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捕捉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使得《子嗟》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子嗟》作为一首近现代诗歌,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