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七日丁衡甫于晦若余寿平许鲁山同游天平山范文正祠

五年在梦中,未得山入眼。
今朝忽惊觉,对此高𡾰嵼。
数峰石戴土,翠色耀近远。
长松约万株,重叠倚云阪。
希文留祠宇,门外春水满。
石桥缘曲折,小阁昔止辇。
老树俨侍臣,离立根抱藓。
盂泉声掩抑,踟蹰红将陨。
徘徊各无语,望古空一泫。
九原谁与归,高义仰天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到的文学作品《三月十七日丁衡甫于晦若余寿平许鲁山同游天平山范文正祠》实际上是一篇明代文学家王思任的诗作。该诗作创作于明万历年间,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王思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
三月十七日丁、衡甫、晦若、余寿平、许鲁山同游天平山范文正祠。

山势苍然,水光潋滟,行尽峰头,下临绝壑,万松罗列,千崖竞秀。
忽见一亭,结构奇巧,四面临空,中有石碑,刻有范文正公祠记。
遂与诸君登览,徘徊久之,兴未已也。

范文正公祠,旧名忠烈庙,在天平山上。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其一生为官清正,忧国忧民,提倡教育,倡导改革。

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
遥想当年范文正公,身处逆境,仍不改初心,为国家社稷着想,真乃千古楷模。

此行虽短暂,但所见所感,令人难忘。
愿天下百姓,皆能如范文正公一般,怀仁抱义,为国为民。

不知后之君子,当何以鉴?
吾辈应以此为鉴,时刻警醒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通过游览天平山范文正祠,诗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同时,诗人也借此机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初心,不忘使命。

这首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的佳作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游览记叙文,更蕴含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