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霁川赴水救侄诗

仁者不违仁,造次与颠沛。
斯时念未起,犯险曾不悔。
吕公有族侄,游反夜方晦。
严寒忽失足,水深不可厉。
同行空惊叫,相顾莫为计。
吕公径赴水,挽侄履平地。
重裘虽尽湿,勇气真盖世。
定知有神助,欢喜失狼狈。
坐言与起行,抚己每多愧。
瞑目试思之,勿遽矜我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吕霁川赴水救侄诗》是由清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仁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敢形象。

郑孝胥在这首诗中用“仁者不违仁”开篇,点明了主人公面对困境时坚守仁义的态度。接着以“造次与颠沛”描绘了紧急情况下的场景,表现了人物在危急时刻仍然坚持原则的决心和勇气。接下来的两句“斯时念未起,犯险曾不悔”,反映了人物在关键时刻能够放下杂念,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诗中的“吕公有族侄”,指的是主人公吕公,他有一名亲属,即他的侄儿,不幸在夜晚失足跌入水中。这种突然的变故让所有人陷入了恐慌和无助之中,但主人公并未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救他,这体现了其高尚的品质和对亲情的忠诚。

诗的最后一句“挽侄履平地”,描述了吕公如何成功地将他侄儿从水中救起的情景,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救援行动,更是一次生命的挽救。通过这样的描述,郑孝胥不仅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也传达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勇气的信息。

《吕霁川赴水救侄诗》不仅展示了郑孝胥卓越的诗歌才华,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向人们传达了仁爱、勇敢、责任等重要的价值观。这首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值得人们深入品味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