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长沙月馀日,武昌乱作如儿嬉。
使我率师下金口,举手扑灭何能为。
与君分袂初不料,陵迁谷变天一涯。
出奔歇浦实异国,七年相见嗟孑遗。
偷生日久空自恨,春秋不作宜无诗。
同年屈指六七子,吉甫壮烈尤可哀。
辱君见称我滋愧,共厉晚节毋诡随。
答余尧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余尧衢》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诗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答余尧衢》的作者是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是福建闽侯人,出生于1860年的光绪八年(1882年)。郑孝胥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与总领事,并在湖南布政使等职上有所建树。郑孝胥不仅是一位政治人物,也是一位文学巨匠,其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雄浑大气之作,也有细腻柔美的诗句。
诗歌原文:《答余尧衢》是一首五言古诗,其原文如下: 我去长沙月馀日,武昌乱作如儿嬉,使我率师下金口,举手扑灭何能为。与君分袂初不料,陵迁谷变天一涯,出奔歇浦实异国,七年相见嗟孑遗,偷生日久空自恨,春秋不作宜无诗。同年屈指六七子,吉甫壮烈尤可哀,辱君见称我滋愧,共厉晚节毋诡随。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思考。诗中既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答余尧衢》是郑孝胥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值得一读,更应该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