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长沙月馀日,武昌乱作如儿嬉。
使我率师下金口,举手扑灭何能为。
与君分袂初不料,陵迁谷变天一涯。
出奔歇浦实异国,七年相见嗟孑遗。
偷生日久空自恨,春秋不作宜无诗。
同年屈指六七子,吉甫壮烈尤可哀。
辱君见称我滋愧,共厉晚节毋诡随。
【注释】
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率师:率领部队。下金口:攻占金口,即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何能为:怎么能够扑灭。初不料:当初没想到。陵迁谷变:指形势变化。天一涯:天地之间。出奔歇浦:指逃到江南的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七八子:指同朝共事的六七个人。屈指:用手指算数。吉甫:周公旦,春秋时鲁国大臣,名旦,孔子弟子。壮烈:英勇刚毅。见称:受到称赞。滋愧:更加感到惭愧。晚节:晚年的操守。毋诡随:不要虚伪地附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感慨。
首联写诗人在长沙逗留月余,武昌局势动荡不定。“去”字领起下文,表明诗人此次赴任并非主动,而是被委派去镇压叛乱。“月馀日”,点明时间之久。“武昌乱作如儿嬉”句,以“儿嬉”喻叛乱的猖狂,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形势的担忧。
颔联写诗人奉召赴任,却遭到拒绝的情况。“何能为”,是反诘语,表示自己有责任平定叛乱而不能不有所作为;“初不料”,则写出诗人对此情况的意外。“陵迁谷变”,用《易经》中“山陵迁谷”的故事,比喻国家形势的变化,暗示朝廷将发生政变。“天一涯”,意为天地之间,形容形势之遥远。“出奔歇浦,实异国,七年相见嗟孑遗”,写诗人从武昌逃到江南的会稽郡,远离朝廷,流离失所。“叹”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怀。这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的分袂,突出其悲愤之情,并引出后面的议论。
颈联写诗人因遭排斥而感到羞愧,希望友人不要再这样。“偷生日久空自恨”,言自己虚度年华,徒自悔恨,暗含怨愤。“春秋不作,宜无诗”,意谓时代已变,自己再也不能像春秋时代那样著书立说了。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能施展才能的失望心情,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文人的无奈处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尾联写与同年友人们相聚的情形,抒发了他们各奔东西、命运各异的感叹。“同年屈指六七子”,说明当年一起进入仕途的有六七个朋友。“吉甫壮烈尤可哀”,以周公旦(吉甫)为例,赞颂他的英雄业绩和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遭遇不幸的同情之情。
此诗是作者奉命出使襄阳,途中遇刺而作。全诗通过叙写诗人奉命前往襄阳途中遇刺的经历,以及与友人分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