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爵于公朝,拜恩于私室。
大义久不明,知己皆私昵。
将军怀国恩,成败弗所恤。
依违为袁氏,晚举犹未失。
惜哉群疑萃,一蹶太仓卒。
平生欠谋面,忠烈感吾笔。
使我早识公,救败岂无术。
犹当歌正气,坐待桑榆日。
张忠武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忠武挽诗》是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郑孝胥的文学才华,而且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对时代背景的思考,折射出了更广阔的社会与历史变迁。
《张忠武挽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张忠武将军的形象,展现了他的忠诚与牺牲。“受爵于公朝,拜恩于私室”这句表达了张忠武在国家大事与个人私情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这种描述不仅揭示了张忠武的人格魅力,还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官场复杂性。
郑孝胥以“大义久不明,知己皆私昵”开头,指出了那个时代道德与忠诚的沦丧,以及个人情感对于政治判断的影响。这种深刻的社会观察不仅体现了郑孝胥的敏锐洞察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审视人性的机会。
《张忠武挽诗》中“将军怀国恩,成败弗所恤”等句子,传达了张忠武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个人得失看得很轻的态度。这种无私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是郑孝胥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体现。
《张忠武挽诗》中的“惜哉群疑萃,一蹶太仓卒”等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心的惶惑不安。郑孝胥的这种描写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提示人们要珍惜和平,警惕未来的危机。
《张忠武挽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郑孝胥的文学才华,也启发人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责任的认识。
《张忠武挽诗》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