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二日残夜

四更月方午,寒彩怯举首。
太空洞凝碧,粲粲著星斗。
人间在睡乡,独起吾何有。
稍怜东方白,世事信难久。
启明尔何疑,光影且相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二十二日残夜》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他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最终仕至湖南布政使等职。在文学创作方面,郑孝胥有《海藏楼诗》等作品流传后世。

《九月二十二日残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紧密相关。郑孝胥是一位经历了晚清动荡和中日甲午战争的文人,这使他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有深刻感悟。他的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情感体验,通过诗歌传达出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时刻的内心世界。“四更月方午,寒彩怯举首”描绘了深夜时分月亮升起的情景,以及人们因寒冷而畏缩的景象。紧接着的“太空洞凝碧,粲粲著星斗”,通过对夜空的描述,展现了宇宙的辽阔与神秘,同时反映出诗人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之情。

诗中的“人间空睡乡,独起吾何有”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状态的批判。他观察到普通人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而自己则在孤独中感叹世事无常。“稍怜东方白,世事信难久。启明尔何疑,光影且相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他认为即使是微弱的光芒,也要坚守信念,与时间抗争。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九月二十二日残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郑孝胥的诗作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特别是其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瑰宝。

《九月二十二日残夜》作为郑孝胥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和卓越的艺术才华,而且通过其独特的文学手法,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这首诗以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后人研习和赏析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