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月方午,寒彩怯举首。
太空洞凝碧,粲粲著星斗。
人间在睡乡,独起吾何有。
稍怜东方白,世事信难久。
启明尔何疑,光影且相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以及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根据提示分析诗句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及情感。最后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九月二十二日残夜”一句交代了时间,即九月二十二日晚上的残夜。这残夜之景在诗中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颔联“太空洞凝碧,粲粲著星斗。”写残夜天空景象。“太空洞”形容天宇的广阔,“凝碧”写月色皎洁,“粲粲著星斗”用拟人化手法写星光灿烂,璀璨夺目。
颈联“人间在睡乡,独起吾何有?稍怜东方白,世事信难久。”是说:世间的人们正在梦乡中酣睡着,而我一个人独自起床,心中不禁生出了些许怜悯之情。同时诗人以东方的太阳即将升起来暗喻人生,指出世事难长久,要珍惜时光,及时行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尾联“启明尔何疑,光影且相守。”启明即破晓的曙光,诗人以启明比喻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表明自己将与光明同在,不惧黑暗,坚持理想。
【答案】
译文:
九月二十二日傍晚时分天已微明,四更月儿正当午,寒光闪烁令人畏缩不敢仰首望天。天宇高旷澄澈如同一块晶莹的碧玉,星星点点犹如珍珠般闪耀。人世间人们正沉睡在梦乡,我独自起床感到惆怅不已。
稍稍欣赏着东方初升的太阳,世上的事情实在难以长久。希望太阳永远不要落山,但终究还是要落下。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于一个秋天的夜晚,从残夜写到黎明,由天上的明月写到地上的人间,由个人的情感写到对人生前途的思考,层层推进,意境深远。
首句点出时间是九月二十三日黄昏时刻,暗示了诗人是在秋夜沉思时所做,为全篇奠定了基调。接着写残夜的景色:月儿当午,光芒四射;寒光闪烁使人心寒。这种景象,使人不敢仰头仰望天空,从而反衬出月亮明亮高挂的情景。“太空洞凝碧,粲粲著星斗”,写夜空中的明月,它像一块晶莹的碧玉,又像无数颗亮晶晶的珍珠,光彩夺目。
颔联两句写月下景物。“人间”指人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现实生活。诗人把人世比作梦境,说明自己身处现实之中,却感到如梦如幻,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境的差别。“独起吾何有”一句是说:一个人在深夜里起身,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诗人之所以会“独起”,是因为睡不着觉,想看看东方是否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颈联两句写诗人看到晨曦初露时的心境。他想到世间的人还都在梦乡中酣睡着;而自己却独自起来,不禁生出些怜悯之心。同时,他也想到了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因而发出了感慨:“世事难长久”。
尾联两句写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启明尔何疑”一句,是说:你怀疑什么?你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光影且相守”一句,是说:既然有了光明与黑暗相伴而行,就让我们一同携手前行吧!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景象,抒写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慨,既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也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