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四日残夜

柝声极分明,冒寒行且击。
不疾亦不徐,远去入寥阒。
何人为注听,冥漠自效力。
万死趋功名,未若抱关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孝胥《十月初四日残夜》浅析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他取自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诗意,并以此为居所命名,世称‘郑海藏’。郑孝胥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其古诗全文如下:柝声极分明,冒寒行且击。不疾亦不徐,远去入寥阒。何人为注听,冥漠自效力。万死趋功名,未若抱关客。

郑孝胥的这首诗,以“十月初四日残夜”作为主题,通过对夜晚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功名的向往和无奈。诗中的“柝声”指的是夜晚时分敲击更夫的梆子声,而“冒寒行且击”则形象地描绘了更夫在寒冷的夜晚里敲打城门的场景。接着,郑孝胥通过“不疾亦不徐,远去入寥阒”两句,展现了更夫行走的速度与方向,给人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感觉。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更夫的描述上,而是转向了对更夫背后更深层的意义的思考。“何人为注听”,郑孝胥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更夫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更夫这一职业的思考,也暗示了他自身对于功名的追求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而“冥漠自效力”则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无奈,尽管他追求功名,但最终可能只能像更夫一样默默无闻。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更夫这个职业的描写,更是郑孝胥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体现。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他的诗歌常常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挣扎。

郑孝胥的《十月初四日残夜》不仅是一首描写更夫生活的诗歌,更是一个关于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感悟生活的独特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