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月廿四夜望月

半玦入我怀,碧彩在天际。
窗间独徘徊,夜起真吾世。
无涯终不舍,圣者亦感逝。
区区较行藏,何异深则厉。
平生事已毕,待尽即长计。
望舒尔知我,默对若有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闰六月廿四夜望月》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郑孝胥:郑孝胥是一位近现代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1. 诗歌原文
  • 时日胡不丧,予及汝偕亡。: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 哀哉不聊生,举世徒慨慷。: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 斯民未悔祸,负汝肝与肠。:指出了民众对国家的背叛和伤害,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闰六月廿四夜望月》中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病怀”象征内心的苦楚,“梦与千年接,心随万里驰”则展现了诗人超越时空的想象力。
  • 思想深度: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反映出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的思考。
  1. 创作背景
  • 尽管《闰六月廿四夜望月》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作为清代的作品,它为研究当时的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思想启发: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闰六月廿四夜望月》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也是郑孝胥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