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冈山寺

驱车直上半山巅,石级崎岖路蜿蜒。
三宝塔前俱碧草,八音洞口起苍烟。
仰观绝壁双峰耸,俯瞰平畴百里连。
欲学长生探妙蕴,龙湖庵里好参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冈山寺》是刘献池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修行生活向往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游冈山寺》:

  1. 作者背景:刘献池,字瑶函,为清朝遗儒刘澧芷之侄,他工于诗歌。光绪十二年(1886)进嘉义县学,为邑庠生。在日治时期,他曾是「新柳吟社」的成员,与多位文学同好共襄盛举。
  2. 创作风格:刘献池的诗歌多以描写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作品常带有一种深沉内敛的美感,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生活的深思。
  3. 诗篇内容:《游冈山寺》是一首描绘登高望远之作。诗中的“驱车直上半山巅,石级崎岖路蜿蜒”生动地刻画了登山的艰难与险峻,而“三宝塔前俱碧草,八音洞口起苍烟”则通过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
  4. 文化意义:《游冈山寺》不仅是一首单纯的旅游记叙诗,它更是一幅充满哲理的画卷,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修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
  5. 历史价值:作为清末文人的作品,《游冈山寺》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游冈山寺》所反映的主题和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让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刘献池的《游冈山寺》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及审美追求。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深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