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舍对雨柬牧仲

何物增愁绪,孤城受雨痕。
草分千嶂湿,风锁一江昏。
乞米劳僧饭,赊鱼佐客尊。
应知乘兴棹,已到戴逵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僧舍对雨柬牧仲》是一首清代诗人刘榛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刘榛,字山蔚,号董园,是河南商丘人,他是一位清高的文人,工于文辞,以文笔秀洁著称。他性至孝,因未能事奉父母而自号“事庵”,并著有《虚直堂文集》和《女使韵统》。他的生平和创作都体现了一位清高的文人形象。

  2. 诗歌原文
    何物增愁绪?孤城受雨痕。
    草分千嶂湿,风锁一江昏。
    乞米劳僧饭,赊鱼佐客尊。
    应知乘兴棹,已到戴逵门。

  3.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描绘雨中的僧舍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诗中“何物增愁绪”一句,点明了诗人因孤城被雨淋湿而感到忧愁的心情。
  • 意象描绘:诗句“草分千嶂湿”与“风锁一江昏”描绘出一幅雨打千嶂、江面昏暗的画面,展现了自然景观与诗人情感的结合。
  • 生活情景:诗中的“乞米劳僧饭”、“赊鱼佐客尊”等描述,反映了诗人在风雨交加的天气下,为了生计不得不求助僧人和客人的生活状况。
  • 哲理思考:结尾的“应知乘兴棹,已到戴逵门”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似乎在暗示自己已经到达一个理想的境界,即戴逵之门,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创作背景:刘榛生活在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作为清河人士,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2. 文学价值

  • 作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僧舍对雨柬牧仲》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规范,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
  •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增强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通过对雨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刘榛的《僧舍对雨柬牧仲》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五言律诗,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生活状态的反映,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世界。无论是从诗歌的技巧、情感表达还是文化内涵来看,这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