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沙赴衡州访高螺舟太守舟中感赋

帆力健于马,长沙顷刻过。
云遮衡岳影,雪压洞庭波。
奋友分荣辱,穷途受折磨。
未知东阁畔,梅萼放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长沙赴衡州访高螺舟太守舟中感赋》是清代诗人刘鸿庚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友情以及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刘鸿庚,又名刘西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辛巳年(1831年)举人,曾担任汉阳知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因殉难被赠知府,还因在官场上的经历和遭遇而闻名。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感慨。
  2. 作品原文:帆力健于马,长沙顷刻过。 云遮衡岳影,雪压洞庭波。 奋友分荣辱,穷途受折磨。
  3. 赏析:《由长沙赴衡州访高螺舟太守舟中感赋》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的心境变化。首句“帆力健于马,长沙顷刻过”,以帆船的迅疾与马的速度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时间在诗人眼中的快速流逝。接着,“云遮衡岳影,雪压洞庭波”,则描绘了一幅洞庭湖上的冬日景象,既有壮观的自然之美,又有凄凉的氛围。
  4. 思想内容:此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奋友分荣辱”表达了人在逆境中挣扎求存的决心,而“穷途受折磨”则揭示了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这些诗句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朋友间情谊的珍视。
  5. 艺术特色:刘鸿庚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其融入宏大的主题之中。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6. 历史影响:《由长沙赴衡州访高螺舟太守舟中感赋》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其艺术成就,更因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朝中期社会的风貌,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的窗口。

《由长沙赴衡州访高螺舟太守舟中感赋》是刘鸿庚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更是对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通过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