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织业行

秣陵无好丝,但夸织工巧。非徒经纬多,亦贵颜色姣。
承平之日甲天下,水载以舟陆运马。富商大贾工负贩,仰给至无游手者。
兵燹以来未复业,湘乡相公发军帖。招集四方织户来,吱吱轧轧机房开。
机房开,丝不贱。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乾没贫不便。
今年丝价高于珠,我见童子泣路隅。自言家有织机匠,年年衣食才有余。
而今十机不织一,身闲那得摇丝车。我为童子三叹息,长官机捐设正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秣陵织业行》是一首清代邓嘉缉创作的诗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邓嘉缉,字熙之,为清代江苏江宁人。同治年间以优贡身份进入官场,后担任候选训导一职。他不仅是一位官员,同时也是诗人,有诗集《扁善斋集》传世,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

  2. 诗歌原文

秣陵无好丝,但夸织工巧。  
非徒经纬多,亦贵颜色姣。  
承平之日甲天下,水载以舟陆运马。  
富商大贾工负贩,仰给至无游手者。  
兵燹以来未复业,湘乡相公发军帖。  
招集四方织户来,吱吱轧轧机房开。  
机房开,丝不贱。  
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乾没贫不便。  
今年丝价高于珠,我见童子泣路隅。  
自言家有织机匠,年年衣食才有余。  
而今十机不织一,身闲那得摇丝车。  
我为童子三叹息,长官机捐设正急。  
  1. 诗歌内容概述
  • 诗歌首先指出“秣陵无好丝”,意在批评当地的丝绸质量并不上乘。
  • 然后通过赞美织工的手艺,强调了技艺的重要性。
  • 接着叙述了和平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以及丝绸作为商品的重要性。
  • 提到战乱后,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破坏。
  • 描述了湘乡相公发放军帖招集织户的情景,反映了战乱对经济的影响。
  • 揭示了战争后的恢复过程以及丝价的变化。
  • 最后描绘了一幅孩子们因为生计困难而哭泣的画面,凸显了社会问题的紧迫性。
  1. 社会背景分析
  • 诗中所述的“兵燹”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战争或动乱时期,如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
  • 当时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丝绸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承平之日甲天下”暗示了战乱之前的繁荣景象,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
  • “富商大贾工负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
  • “湘乡相公发军帖”表明政府介入,试图重建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
  • “吱吱轧轧机房开”可能指的是战后开始恢复的纺织厂或其他相关设施的繁忙场景。
  • “机房开,丝不贱”反映了战后市场的恢复和对丝绸产品需求的增加。
  • “今年丝价高于珠”可能是指战后市场对丝绸需求的上升和价格上涨。
  • “我见童子泣路隅”揭示了战后经济的困境,尤其是在儿童身上的影响。
  • “长官机捐设正急”可能指的是政府对战后经济的恢复措施。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通过对战后经济和社会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一个从战乱到恢复的过程。
  • 它反映了清代中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波动,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这种变化的关注和思考。
  • 通过描写儿童的苦难,诗歌传达了对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 整体而言,《秣陵织业行》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生动记录。

《秣陵织业行》不仅是邓嘉缉个人的杰作,也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及文化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中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文人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