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无好丝,但夸织工巧。非徒经纬多,亦贵颜色姣。
承平之日甲天下,水载以舟陆运马。富商大贾工负贩,仰给至无游手者。
兵燹以来未复业,湘乡相公发军帖。招集四方织户来,吱吱轧轧机房开。
机房开,丝不贱。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乾没贫不便。
今年丝价高于珠,我见童子泣路隅。自言家有织机匠,年年衣食才有余。
而今十机不织一,身闲那得摇丝车。我为童子三叹息,长官机捐设正急。
秣陵织业行
秣陵(南京)的丝织业,因为没有好丝,只是夸耀工人技艺高超。不仅经纬多,而且颜色艳丽。
承平之日(国家安定之时),丝织业兴旺,水运陆运,商贩云集。富商大贾,工负贩,仰给于四方。
兵燹以来(指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南京后,明朝统治者退守江南地区时),丝织业未复旧观。湘乡相公(指郑和,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发布军帖,召集四方织户来南京,机房开张,机声叮当。
机房开,丝不贱。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干没贫不便。
今年丝价高于珠,我见童子泣路隅。自言家有织机匠,年年衣食才有余。
而今十机不织一,身闲那得摇丝车。我为童子三叹息,长官机捐设正急。
赏析:
这首诗是郑和下西洋时所作,描写了南京丝绸业的繁华景象以及战争破坏后的萧条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之情。
诗人描绘了南京丝绸业的繁荣景象。在承平之日,南京的丝绸业非常兴旺,水运陆运,商贩云集。富商大贾纷纷来到南京,机声叮当,一派繁忙景象。这反映了当时南京丝绸业的繁荣和繁荣程度。
随着战争的爆发,南京丝绸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兵燹以来,南京的丝绸业未能恢复旧观。湘乡相公发布军帖,召集四方织户来南京,机房开张,但丝不贱。这说明战争使得原本繁荣的丝绸业陷入了困境。此外,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干没贫不便。这也反映出战争对于丝绸业的冲击。
诗人描述了战争结束后,南京丝绸业的状况。今年丝价高于珠,我见童子泣路隅。自言家有织机匠,年年衣食才有余。这意味着战争结束后,南京丝绸业并未完全复苏。虽然有些织户仍然从事丝绸生产,但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一些织户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他们感叹自己身闲那得摇丝车。
诗人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之情。我为童子三叹息,长官机捐设正急。这意味着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挽救丝绸业,但形势依旧严峻。因此,诗人深感忧虑,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深深的担忧和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南京丝绸业的繁荣与萧条、战争对丝绸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关注和担忧之情。同时,通过描绘战乱后南京丝绸业的萧条景象以及政府采取措施拯救丝绸业的情况,反映了社会对于和平稳定的渴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