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灵泉寺有感

灵泉胜地冷繁华,劫火曾经游兴赊。
聊把新诗题古佛,山门落日听啼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灵泉寺有感》是清代诗人郑鹏云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述灵泉寺的冷清与历史沉淀,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郑鹏云,字毓丞,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郑鹏云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年),他考入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乙未(1895)割台后,避乱至日本。明治三十年(1897年),返回台湾,并受到一些政治事件的影响。
  2. 诗的内容概述:诗中“灵泉胜地冷繁华”,描绘了灵泉寺周围曾经的热闹景象,而今却显得格外冷清。“劫火曾经游兴赊”表达了过去的战火让这里的游兴变得遥远。“聊把新诗题古佛”,则展现了诗人在寺庙中随意写下的新诗,以此表达对古寺和历史的尊重。“山门落日听啼鸦”以夕阳西下、山门旁乌鸦的叫声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氛围。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泉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给人们生活和文化遗迹带来的影响。
  3. 诗歌赏析: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座古刹的描写,而是通过这种描写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通过对古寺的冷清与现代生活的对比,诗人可能想要表达出一种对于时间流逝、文化遗失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郑鹏云的《过灵泉寺有感》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展示了清末民国初的社会风貌,还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深敬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