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湘绮先生谒行宫归,赋此志感,次韵奉和

鹊垆香案,早爇尽、残灰金黍。只阿母临妆,双成轮值,名字窗间久署。往日宫廊红鹦鹉,怎不共、青禽飞去。犹问讯翠华,还京安否,学人言语。
凝伫。经时不见,瑶池双鹭。甚岁暮萧寒,白头庾信,来唱江南玉树。我亦当年,麻鞋杜甫,曾和早朝诗句。又恰是、细朵宫梅,绽也绮窗非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郎神·湘绮先生谒行宫归,赋此志感,次韵奉和》是诗人樊增祥创作的一首词。樊增祥,字嘉父,号云门、樊山,湖北恩施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樊增祥在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后任陕西宜川、渭南等县令,并曾出任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以及护理两江总督等职。这些职位不仅体现了樊增祥的政治地位,也反映了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词中“鹊垆香案,早爇尽、残灰金黍”等句描绘了一幅宫廷中香案燃烧殆尽的画面,表达了一种岁月流逝、人事已非的感慨。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也暗示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只阿母临妆,双成轮值,名字窗间久署”则通过提及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和吴刚,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怀旧和哀思的气氛,使得词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

在“往日宫廊红鹦鹉,怎不共、青禽飞去”一句中,樊增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红鹦鹉与青禽比喻为曾经的宫女和皇帝,暗示着宫廷中曾经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繁华已经不再存在,只有那些曾经陪伴皇帝和宫女的生物,如鹦鹉和青鸟,依旧在宫殿中徘徊。这既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和个人的无力感。

樊增祥的《二郎神·湘绮先生谒行宫归,赋此志感,次韵奉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反映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镜子。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樊增祥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使其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