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三月十五夜东园看月,是日清明

小别东园近一年。重携不借印苔钱。早生新火煮砂泉。
几曲朱阑调鹤地,满衫凉月试琴天。冰蟾五十二回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纱三月十五夜东园看月,是日清明”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清代诗人樊增祥的诗作《浣溪纱·三月十五夜东园看月》。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清明节夜晚于东园观看月亮的情景。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樊增祥(1846年—1893年),字雅琴,号瘦青,晚号樊山,别署樊榭山民、樊榭老人,浙江杭州人,清末民初杰出的诗人、文学评论家,有《樊山文集》。
  2. 诗歌原文:小别东园近一年。重携不借印苔钱。早生新火煮砂泉。几曲朱阑调鹤地,满衫凉月试琴天。冰蟾五十二回圆。
  3. 诗歌翻译:作者在小别后再次来到东园已经近一年了,这次重逢没有借用那把旧时的藤杖,而是带着一种新的情感和体验。早晨,他用新火煮沸了砂泉水,为的是给身体带来一些温暖。在曲折的栏杆旁,他像调试乐器一样,调整着鹤鸟栖息的地方,抬头望去,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他的衣裳,仿佛在试奏一把古琴。最后一句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4. 诗歌鉴赏:此诗通过对清明节夜晚东园赏月情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特别是对月亮的描述,如“冰蟾五十二回圆”,不仅表现了月亮的美丽和圆满,也寓意着人生的圆满和完满。

樊增祥的这首《浣溪纱·三月十五夜东园看月》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之作,通过对清明节夜晚东园赏月情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