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节,缓辔过华清。菊径红坛肩酒吏,竹梆粉屉卖糕人。风柳不胜情。
官已解,丝鬓尚风尘。泠口乍移茅店月,渭城初上饼家灯。皂帽马前迎。
双调望江南九日归自青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双调望江南·九日归自青门》是清代诗人樊增祥所作,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时作者的归隐生活,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双调望江南·九日归自青门》作为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价值观。
樊增祥,一位在清代官场与文学界都享有盛名的官员和文人,其诗歌创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作者的个人情感。樊增祥的诗作以质朴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中流露出的生活哲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从艺术角度来看,樊增祥的《双调望江南·九日归自青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展示了节日习俗和民间活动的生动场景,使读者能够在诗中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和节日气氛。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相互交融,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从主题思想上看,樊增祥的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诗中的“九日”即重阳节,通常被认为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诗人在此节选择归隐,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家园的坚守。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反映了许多文人士大夫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樊增祥的《双调望江南·九日归自青门》不仅是一首表现节日风俗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樊增祥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能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