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子香近雨夜书感

静数铜龙,莲漏刚三点。细雨飒飒敲窗,银烛和谁剪。桐花薄试红绵,不似西风飐。算到底、春宵比秋暖。
心上事,且付与,南楼雁。锦浪桃花,都道水深情浅。谁识焦心,绿蜡笺长不能展。玉女应回笑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荔子香近·雨夜书感》是樊增祥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荔子香近·雨夜书感》的作者是樊增祥,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别署天琴老人。他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湖北恩施人,是近代晚唐诗派的代表诗人。樊增祥的仕途经历颇为丰富,曾任陕西宜川、渭南等县令。后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以及护理两江总督。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 诗词原文:《荔子香近·雨夜书感》全文如下:静数铜龙,莲漏刚三点。细雨飒飒敲窗,银烛和谁剪。桐花薄试红绵,不似西风飐。算到底、春宵比秋暖。心上事,且付与,南楼雁。锦浪桃花,都道水深情浅。谁识焦心,绿蜡笺长不能展。玉女应回笑电。

  3. 诗词赏析:樊增祥的诗作以清丽脱俗著称,而《荔子香近·雨夜书感》则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对雨夜中的场景描写,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美好事物无法把握的无奈。“静数铜龙,莲漏刚三点”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细雨飒飒敲窗,银烛和谁剪”则将雨声和烛光相结合,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最后一句“谁识焦心,绿蜡笺长不能展”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整体而言,该词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4. 文学价值:《荔子香近·雨夜书感》不仅展示了樊增祥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清代末年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此外,樊增祥的诗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荔子香近·雨夜书感》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生活与情感状态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