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数铜龙,莲漏刚三点。细雨飒飒敲窗,银烛和谁剪。桐花薄试红绵,不似西风飐。算到底、春宵比秋暖。
心上事,且付与,南楼雁。锦浪桃花,都道水深情浅。谁识焦心,绿蜡笺长不能展。玉女应回笑电。
【注释】
荔子:荔枝的别称。
香近雨夜书感:在雨夜读书,闻到荔枝香气而感到感慨。
静数铜龙,莲漏刚三点:静静地数着计时器上的铜龙,时间刚刚指向三点。
桐花薄试红绵,不似西风飐:桐花轻轻摇曳,好像尝试用红色丝绵擦拭窗户一样,但它不像西风吹拂时那样猛烈。
算到底、春宵比秋暖:终究还是春天的夜晚比秋天温暖。
心上事,且付与,南楼雁:心中的心事暂且交给南方的鸿雁去传信。
锦浪桃花,都道水深情浅:锦波荡漾的湖水和盛开的桃花都让人觉得水的情意淡薄。
谁识焦心,绿蜡笺长不能展:谁能够理解你焦急的心情?绿色的蜡纸虽然很长,却无法展开来表达。
玉女应回笑电:玉女应该回应你的笑语。
【赏析】
《荔子香近雨夜书感》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作品。此诗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当时刘克庄因直言敢谏,屡遭排斥,闲居家乡。他借写诗抒发了对朝政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全诗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意境开阔,感情充沛。
“静数铜龙”,点明时间,为下文写景做铺垫。“莲漏刚三点”,点出地点,为下文写景做铺垫。“细雨飒飒敲窗”,点明天气,为下文写景做铺垫。“银烛和谁剪”,点明人物,为下文写景做铺垫。“桐花薄试红绵”,写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不似西风飐”,写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算到底”四句抒情,为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心上事”,指自己的政治理想。“南楼雁”,点明地点,为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锦浪桃花”,点明景物,为最后四句抒情做铺垫。“都道”,点明人们的看法,为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谁识”,点明作者的态度,为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玉女”,指天上的仙女,这里比喻作者的情人。“应回笑电”,点明人物,为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第一句“静数铜龙”,既写景又点题;第二句“莲漏刚三点”,既写景又点题;第三句“细雨飒飒敲窗”,既写景又点题;第四句“银烛和谁剪”,既写景又点题;第五句“桐花薄试红绵”,既写景又点题;第六句“不似西风飐”,既写景又点题;第七句“算到底”四句抒情,为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第八句“心上事”,点明人物,为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
这首诗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意境开阔,感情充沛。作者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