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前题

喜鹊檐楹,流莺庭院,暗湿罗衿玉露。早洗云軿,洒丝丝甜雨。碧梧外、掩映婺蟾一棱,月姊何曾偷妒。笑看天孙,弄鸳鸯双杼。倚垂虹、稳试凌波步。
好刍尼、忍把佳期误。一霎两点星萍,又金风吹聚。叹人间、碧海成桑土。偏银汉、万古长如故。剩小花、碧到牵牛,把相思低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拜星月慢·前题》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樊增祥创作的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作者:樊增祥,字稚秋,号樊山,晚清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描绘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樊增祥的诗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诗风清新、婉约,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

  2. 诗歌风格:樊增祥的《拜星月慢·前题》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受到赞誉。这首诗歌通过描绘喜鹊在檐下鸣叫,流莺在庭院中啼唱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诗句中的“喜鹊檐楹,流莺庭院”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气息。同时,樊增祥还巧妙地运用了“暗湿罗衿玉露”、“碧梧外、掩映婺蟾一棱”等意象,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3. 诗歌内容:樊增祥的《拜星月慢·前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通过描写喜鹊、流莺等鸟儿的歌唱,以及月光下的庭院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诗句中“笑看天孙,弄鸳鸯双杼”更是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爱情的赞美,寓意着夫妻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4. 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诗词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更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樊增祥的《拜星月慢·前题》作为清代的作品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情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樊增祥的《拜星月慢·前题》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