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蚕

箫鼓祈神,姑妇争迎,马头令娘。看南房夜火,黄芦纤箔,东墙晓露,素手提筐。任是苏杭,三眠八绩,未抵湖州绿叶香。西陵后,痛桥陵已矣,何处亲桑。
人间不废玄黄。料难掩朱丝白䌰光。把万端经纬,向人倾吐,双生羽翼,任尔飞扬。诸葛忠清,有桑八百,功在成都濯锦江。将余绪,为岩廊补就,衮绣衣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蚕》是近现代诗人樊增祥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蚕农的同情和尊重,以及对自然与劳动之美的颂扬。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樊增祥:樊增祥,近现代诗人,其诗作风格清新、意境深远,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1. 诗歌原文
  • 箫鼓祈神,姑妇争迎,马头令娘。看南房夜火,黄芦纤箔,东墙晓露,素手提筐。:描述了夜晚祈祷的场景,姑妇们为了迎接蚕神而忙碌。南房的灯火、黄芦纤箔,以及东墙上的露水和手持的筐子,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1. 诗意赏析
  • 自然描写: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描写,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例如,南房的夜火、黄芦纤箔等细节描绘,展现了一幅乡村夜晚宁静而祥和的画面。
  • 劳动赞美:诗人对于蚕农辛勤劳作的描述,体现了对他们辛劳的尊重和感激。“任是苏杭,三眠八绩,未抵湖州绿叶香”一句,更是凸显了湖州蚕丝之美,令人赞叹不已。
  • 人文情怀:诗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诗人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刻理解与同情上,反映了他对人间烟火的真实感受和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樊增祥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 意象鲜明: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活动的描写,形成了一幅幅鲜明的意象图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从开头到结尾,层层深入,逐步展现出诗人对蚕农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沁园春·蚕》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和对劳动人民深深的敬意。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进一步了解近现代诗歌的魅力,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与人性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