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鼓祈神,姑妇争迎,马头令娘。看南房夜火,黄芦纤箔,东墙晓露,素手提筐。任是苏杭,三眠八绩,未抵湖州绿叶香。西陵后,痛桥陵已矣,何处亲桑。
人间不废玄黄。料难掩朱丝白䌰光。把万端经纬,向人倾吐,双生羽翼,任尔飞扬。诸葛忠清,有桑八百,功在成都濯锦江。将余绪,为岩廊补就,衮绣衣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语言、思想主旨、情感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鉴赏。本题中,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逐句释义,然后结合注释赏析。“沁园春·蚕”是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中的一句。此词起笔写景,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在江南地区,月波楼上有一群男女正在欢聚,他们吹箫击鼓,祈求神灵保佑丰收。接着写月波楼周围的景物,突出了月波楼的繁华热闹;再以“姑妇”二字,点明了“我”与月波楼的关系:“我”是姑妇中的一员。然后写月波楼的夜生活:南房的灯火通宵达旦,而东墙上的露珠还挂在草上。下片先写月波楼的男宾女客:看那些苏杭来的客人,三眠八绩也比不上湖州绿叶的香味;再写月波楼的女宾:西陵的桥陵已经没有了,何处才能亲桑?结尾三句写月波楼上的人:人间没有玄黄,料想也难遮掩那白羽扇的红丝带;把万端经纬向人倾吐;诸葛忠清,有桑八百,功在成都濯锦江。最后两句写自己的感慨:将余绪补到岩石廊,用衮绣衣装点自己。
【答案】
①箫鼓祈神——用箫和鼓来祈求神仙保佑丰收。②姑妇争迎——姑妇指妻子和丈夫,争迎意为争相迎接。③黄芦纤箔——黄色的芦苇,白色的渔网。④东墙晓露,素手提筐——早晨的东墙边挂着露水,白色的渔具提筐。⑤任是苏杭——即使到了杭州、苏州也比不上。⑥三眠八绩——形容蚕食桑叶的速度之快。⑦西陵后——指西陵桥陵。⑧痛桥陵已矣——伤心桥陵已经不存在了。⑨人间不废玄黄——人间不能掩盖玄色和黄色,这里指不能掩盖白色羽毛扇上的红色丝带。⑩把万端经纬向人倾吐——把各种事情全部都向人们倾诉。⑪双生羽翼——双生指夫妻,羽翼指翅膀,喻指夫妻关系像鸟的羽翼一样互相支持。⑫诸葛忠清——诸葛孔明(孔明),忠心耿耿。⑬功在成都濯锦江——功劳在成都濯锦江一带。⑭将余绪补就——把剩余的思绪补完整。⑮衮绣衣裳——用衮龙纹和锦绣制成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