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初丹,喜有蝉催,向遍桂洲。
正丁香大小,争衔红翠,明珠的皪,半擘浮丘。
膏滑难濡,绡轻尚汗,一一先教双掌留。
妃唇啮,笑玉浆四注,甘入心流。
擎来蚤已蠲愁。
更挂绿离离堆满篝。
爱肉芝成水,无劳草汁,露华可醉,不用花篘。
留齿何曾,含消绝似,解渴须从焦核求。
醉还好,自清明过后,餐到深秋。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荔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赏析以及对关键词的解释:
诗句释义:
- 夏至初丹,喜有蝉催,向遍桂洲。 (初丹:指荔枝开始成熟变红。)
-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结束,炎热开始。
- “蝉催”:指夏季热浪中蝉鸣声催促人们避暑。
- “遍桂洲”:形容荔枝生长的地域广阔,遍布整个桂洲地区。
- 正丁香大小,争衔红翠,明珠的皪,半擘浮丘。 (正丁香大:形容荔枝大小不一,有的较大,有的较小。)
- “争衔”:争相吞食的意思。
- “红翠”:形容荔枝色泽鲜艳,红绿相间。
- “明珠的皪”:形容荔枝如同明珠般珍贵。
- “半擘浮丘”:指荔枝一半被切开放在水面上漂浮,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新鲜程度。
- 膏滑难濡,绡轻尚汗,一一先教双掌留。 (膏滑难濡:指荔枝果肉滑腻,难以沾湿。)
- “膏滑”:指果肉滑腻,难以沾手。
- “尚汗”:表示果肉虽滑仍能出汗,说明荔枝很甜。
- “一一先教双掌留”:形容吃荔枝时要先用手指把一颗颗荔枝分开,以便更好地品尝。
- 妃唇啮,笑玉浆四注,甘入心流。 (妃唇啮:形容女子用嘴咬荔枝的样子。)
- “玉浆”:这里比喻荔枝汁液像美酒一样甘甜。
- “心流”:形容荔枝汁流入心的感觉,比喻滋味极佳。
- 擎来蚤已蠲愁。 (擎来:拿起。蚤已:已经。)
- “蠲愁”:消除忧愁。
- 表明拿起荔枝就足以让人忘却烦恼。
- 更挂绿离离堆满篝。 (更挂:指荔枝串挂起来。)
- “绿离离”:形容荔枝串的颜色鲜绿。
- “堆满篝”:形容荔枝串堆积如山一般。
- 爱肉芝成水,无劳草汁,露华可醉,不用花篘。 (爱肉芝成水:指用荔枝肉熬成的水,即“龙眼水”。)
- “无劳草汁”:表示不需要用草药熬制饮料,即“龙眼水”可以喝。
- “露华可醉”:形容龙眼水的美味,足以令人陶醉。
- “不用花篘”:表示不一定要使用花蜜酿造的蜂蜜酒,即龙眼酒,因为荔枝水足够好喝。
- 留齿何曾,含消绝似,解渴须从焦核求。 (留齿何曾:表示荔枝肉的味道甜美到连牙齿都不愿留在口中。)
- “含消绝似”:形容荔枝肉味道极甜,几乎让人忘记一切烦恼。
- “焦核求”:指在解渴的过程中,需要从荔枝肉中寻找焦糖般的甜味。
- 醉还好,自清明过后,餐到深秋。 (清明过后:指清明节后,意味着春天过去,夏天来临。)
- “自清明过后”:表示荔枝的甜美是从清明之后开始变得如此美味。
- “餐到深秋”:表明荔枝的美味持续到秋天,即一年之中最美味的时候。
译文:
在夏至时节,荔枝开始成熟,颜色鲜艳诱人。
正当丁香大小不等,纷纷张开口去吞食,红绿相间的果实。
它们如同明珠般珍贵,半剥开后漂浮在水中。
吃荔枝时,先用手分开一颗颗,免得沾手。
女子轻轻咬下一口,仿佛品尝着美酒。
捧着荔枝,一早便可以解除忧愁。
荔枝串挂满树枝,犹如绿色的海洋。
喜爱荔枝做成的水,不需要草药和露水。
喝这种水,足以让人陶醉,不必再用蜂蜜酿制龙眼酒。
连齿缝都不想留下任何痕迹,连舌头上的酸味也消失了。
要解渴就得从荔枝里寻找焦糖般的甜味。
享受完这顿美味后,心情依旧愉悦,直到秋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的丰满多汁和甜美滋味。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诗人将荔枝的形态、口感以及与人们的互动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香气、色彩和声音的荔枝园中。整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和欣赏能力。